寒冬腊月,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,但也是养生的黄金季节。这段时间天气异常寒冷,具有由“燥金”渐渐转入“寒水”的特点,气候仍以“燥”气为主,而“寒”气则日渐趋盛。
在这段时间,合理的养生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度过寒冷的冬天,还可以为新的一年注入充沛的活力。
那么,在养生上我们又应该注意哪些地方呢:
《黄帝内经》中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是谓春夏养阳,以养阳之生长;秋冬养阴,以养阴之收藏,即冬天要滋补养阴。
第一部分:腊月防燥有三“宜”
01.宜气机舒展
入冬天气收藏,而“燥”气收敛、然“寒”气凝滞,皆容易使人体气机结聚,所以部分地方的饮食有以下传统:选择吃有“理气、通气”特点的食材,如:冬瓜、苤蓝等。
冬季最好的养生食材自然是羊肉,当然除了食疗,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身体情况炖煮相应温补药剂。
02.宜饮食滋润
冬寒袭来,中老年人和儿童对于季节更替带来的变化会更加敏感,对免疫力相对较低的人群而言,饮食滋润显得尤为重要。
多喝开水、淡茶、牛奶等,多食冬瓜和藕等食材,同时也可以多喝粥,以养阴润燥。虽然多吃水果对健康大有益处,但天气寒冷,过于寒凉的瓜果也不宜多食,以免损伤脾胃的阳气。
03.宜心情顺畅
冬季抑郁也称为季节性抑郁,是指因天气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忧郁症,最大的特点是周期性。冬季来临时,寒风瑟瑟,草木凋零。此刻一些人会变得情绪低落、慵懒乏力、嗜睡和贪食,对所有事情都兴趣降低。一旦冰雪融化、大地回春,这些症状又会逐渐消失,情绪和精力也恢复正常。
对于在冬季出现烦躁或情绪抑郁等情况,建议及时就诊,由专业的医生辨证施治加以调理。平时可以进行适当有氧运动,减轻紧张、激怒、焦虑、抑郁等症状,提高大脑内啡肽的浓度,让人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。
第二部分:冬养牢记“九个一”
01.一顶帽子:护好头
“小寒大寒,滴水成冰。”此时要注意头部保暖。冬天在室外即使戴一顶很单薄的帽子,也有助于防寒。
02.一杯姜茶:驱寒气
俗话说:“冬有生姜,不怕风霜。"姜味辛辣,可在体内产生热气,祛除冬季寒气,所以受冻的人可以喝姜汤来驱寒,预防感冒等。
03.一份零食:糖炒栗子
栗子有养胃健脾、补肾益气等功效,在养生食疗中常用来补肾。
04.一盘肉:羊肉补虚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羊肉”能暖中补虚,补中益气,开胃健身,益肾气,养胆明目,治虚劳寒冷,五劳七伤",所以羊肉可以说是最适合冬季养生的食材之一了。
05.一盆泡脚水:暖好脚
在冬季,身体虚弱的人容易手脚冰凉,更应该在睡前用热水泡脚(微发汗即可)。而在洗脚水中加入姜汁,能更好地缓解手脚冰凉的症状。
06.一个防寒穴:涌泉穴
在睡前用一只手握住脚趾,另一只手用力摩擦足心,直到感觉脚心发热为止。两脚都擦热之后,将脚趾微微转动几下,再把两脚互相摩擦几十下。每晚做一次,可以达到巩固精气、畅通气血的作用。
07.一小时运动:强身健体
气温过低时,老年人和冠心病/高血压等慢病人群最好避免在清晨运动,上午9时至10时或下午3时至4时气温较高时再运动,可以降低风险。
08.一小时晒太阳:能生阳
晒太阳是很好的生阳方法,不仅可以驱走寒气,还能预防骨质疏松,防止抑郁。晒太阳时,建议掌心张开朝向太阳,配合散步或深呼吸,时长控制在半小时到一小时。
09.多一小时睡眠:养精蓄锐
冬季是人体的代谢最低最慢的时候,养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早睡晚起,建议每天多睡一小时。早睡可以养人体的阳气,晚起可以养身体的阴气,使身体内的阴阳平衡,滋养脏腑。
腊月养生学问多,做到以上“三宜”、“九个一”增强体内的阳气、维持气血平衡,不仅能提高免疫力度过寒冷的冬季,也为新的一年打下健康的基础,一起迎接崭新的2025!
摘自网络养生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