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,也称为端阳节、重午节、五月节,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,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。端午节有多种起源和传说,其主要由来有纪念屈原、纪念伍子胥、纪念孝女曹娥、祭龙、恶月恶日驱瘟祛疫等。下面介绍其中比较广为流传的几种:
1、纪念屈原的节日: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、政治家。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。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,博闻强识,志向远大。早年受楚怀王信任,任左徒、三闾大夫,兼管内政外交大事。提倡“美政”,主张对内举贤任能,修明法度,对外力主联齐抗秦。因遭贵族排挤诽谤,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,并在那里,他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,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爱。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,自沉于汨罗江,以身殉楚国。当地百姓闻讯后划船捞救,同时为了防止鱼虾等动物侵犯他的尸体,就在江里投入了大量的粽子和艾叶,希望它们能让鱼虾等动物远离。后来,这一天成为了纪念屈原的节日,也就是端午节。因为其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操、良好的公众形象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被历朝历代所推崇,成为端午节由来的最为广为流传的版本。
2、纪念伍子胥的节日:伍子胥,春秋时期楚国人,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,因受费无极谗害,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。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,成为吴王阖闾重臣,协助吴王阖闾西破强楚、北败徐、鲁、齐,成为诸侯一霸。夫差继位后,打败了越国,越王勾践投降,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,夫差不听。夫差急于进图中原,率大军攻齐,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,遭拒。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,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,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,令其自杀。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:“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,我要看着吴国灭亡。” 吴王夫差极怒,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,吴人哀怜他,为其在江上立祠,命名为胥山。每年五月初五进行祭祀。后来,这一天演变成了纪念伍子胥的节日。
3、纪念孝女曹娥的节日:曹娥,东汉时期著名孝女,会稽上虞人,相传其父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(伍子胥)的祭祀活动中溺于舜江(今曹娥江)中,数日不见尸体,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,昼夜沿江嚎哭。过了十七天,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,五日后曹娥的尸体抱父尸浮出水面。就此传为神话,后人为纪念她,上虞县令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,命弟子邯郸淳作诔辞,刻石立碑(即“曹娥碑”),以彰孝烈。其所住之村镇更名为曹娥镇,殉父之江更名为曹娥江,并建以寺庙慰其孝心。由于民间多认为曹娥是在五月初五投的江,因此将端午节这一天作为纪念孝女曹娥的节日。
4、祭龙的节日: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,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。华夏族的先人以龙为部落标志,伏羲、女娲和大禹都是龙族著名领袖,后人自称龙子龙孙、龙的传人,每年五月五日,举行盛大的龙祭,叫做端午节。古人对龙图腾的崇拜,源于对天象的崇拜。仲夏端午苍龙整个星座都出现在天空中最显著的位置,最明显的标志是苍龙的主星“大火”(心宿二),位于南方正中天。《易经·乾卦》中的爻辞“飞龙在天”、《尧典》中的“日永星火以正仲夏”、《夏小正》中的“五月初昏大火中”,讲的都是此时的天象。仲夏端午,是”飞龙在天“的吉祥日子,古人在端午举办与龙相应的活动,如拜祭龙图腾、扒龙舟这类活动,或者是借此龙降吉祥日子做一些祈福辟邪的活动等;端午是“龙的节日”,龙及龙舟文化贯穿在端午节的历史传承中。扒龙舟历史久远,据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表明,早在7000年前,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,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。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表明:早在上古时代,先民便创造出璀璨的高度文明。出土的文物和历史传说示明,他们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,生活于水乡,自比是龙的子孙,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。
5、恶月恶日驱瘟祛疫的节日: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、恶日,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,所以有了种种求平安、避五毒的习俗。五毒是指蜈蚣、毒蛇、蝎子、壁虎和蟾蜍,这五种动物是古时北方盛传的五大毒物。就现有文献记载来看,两汉时的北方端午风俗主要以避恶为主。古时候南北风俗各异,北方古人把端午视为“毒日、恶日”而避之。其实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气燥热,瘟疫易流行,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,这才让北方古人逐渐形成“避五毒”、“躲端午”等习俗。五月初五也是疟疾等疾病高发期,古人认为吃粽子、饮雄黄酒、挂艾叶、赛龙舟等方式都有驱瘟祛疫的作用,因此这一天也成为了防疫祈福的节日。
6、其他:除了以上五种起源传说外,端午节的起源还有纪念介子推、勾践、陈临、黄巢、秋瑾等人的说法,也有认为,端午节源于古历法“夏至岁首”和“蓄兰沐浴”的说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