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生之道:
春季为四时之首,万象更新之始,阳气升发,冰雪消融,蛰虫苏醒,人体也会随之发生一系列微妙的变化。古人将“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”这六个节气称为“春三月”,也就是春季。气候特点:三月是春天将要过一半的时候,包含“惊蛰”和“春分”两个节气。
“惊蛰”是指春雷初响,惊醒蛰伏中的昆虫。按照一般气候规律,“惊蛰”前后各地的天气已开始转暖,并渐有春雷的出现,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出土活动。雨水渐多,是春播的有利时机。
春分的“分”,是过了一半的意思。此时正是农家最忙的时节,也应该是春暖花开的时节。
中医认为,春天应肝,肝气旺可伤脾。因此,春季要注意多食甜,少食酸以养脾。
养生原则:“春夏养阳”。
养生关键:春养肝。
春天,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、昏沉欲睡,早晨醒来也较迟,民间称之为“春困”。这是人体的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。
三月的养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及自身体质差异进行合理的精神、起居、饮食的调养。《黄帝内经》曰:“春三月,此谓发陈。天地俱生,万物以荣。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,披发缓行,以使志生。”这就是说,春天万物复苏,应该晚睡早起,散步缓行,这样可以使精神愉快、身体健康。但处于北方气温较低,早晚温差大地区的人还要注意保暖。春季应肝,如养生不当,可能伤肝。现代流行病学调查表明,春天属肝病高发季节,要注意养肝、保肝,防止春季传染病的流行。
饮食调养:“省酸,增甘,以养脾气。”
春季的饮食既要根据节气变化,又要考虑个人的体质情况。以“春夏养阳”为主要原则,也就是适当多吃能温补阳气的食物。唐代药王孙思邈说:“春日宜省酸,增甘,以养脾气。”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,春天应肝,肝气旺可伤脾,所以春季要注意多食甜,少食酸以养脾。多食甜如大枣、锅巴、山药、韭菜、菠菜、荠菜、鸡肉、鸡肝等。少食酸如西红柿、柠檬、橘子等。
推荐食疗:
山药粥
用料:鲜山药100~200克,粳米100克。
制法:将山药洗净去皮切块,与粳米同煮。
功用:山药健脾益肾补肺。
可适当进食一些性味甘平食物,如山药、薏米仁、莲子、大枣、荸荠、银耳、扁豆、芡实等;疏肝理气之品,如用陈皮、 菊花、玫瑰花、甘草泡水代茶饮。病中或病后恢复的患者,应以甘淡、素净、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,可选用大米粥、莴苣叶 粥、莲子粥、青菜泥、腐乳、肉松等。此外,大自然在春季里为人类提供了不少的野菜,如荠菜、马兰头、马齿苋、香椿、蓬蒿菜、侧耳根等既富含营养又有一 定的疗疾作用,应不失时机的择食。不宜进食羊肉、狗肉、麻辣火锅以及辣椒、花椒、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。不宜饮酒过量,油腻、糯米粽子等不易消化食物 应少进。
玫瑰花性微温,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,具有活血调经、疏肝理气、平衡内分泌等功效。菊花味甘微苦,气平,可以清利头目,作用于神经系统,起到镇静除烦的功效。两者相配以达疏肝解郁之功,也可配上两颗红枣,更能增添几分香甜,又添滋养气血之功。
一年之计在于春,一天之计在于晨。其实养肺做深呼吸也一样,也是要有着一颗清净平淡的心,那样的呼吸才能让自己享受到大自然的万气之精华,从而让肺得到大自然的真正滋润。
无论什么样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,都可以通过做深呼吸来养肺,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,这种深呼吸最好在早晨5点进行,每一次吸气都要将小腹鼓起,使得气沉丹田,同时双臂向两侧扩展,以让肺脏的“上中下三层”得到滋养。深呼吸后,还可以通过按摩大椎穴(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)、风府穴(颈后枕骨下两筋中间)、足三里穴(外膝眼下3寸处)、合谷穴(手背第一、第二掌骨间,偏食指一侧)、列缺穴(腕横纹上1.5寸处)、印堂穴(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)、迎香穴(鼻翼两侧)等穴位来做进一步调理,每一个穴位按摩至感觉发酸即可。